【簡介:】嫦娥五號成功發(fā)射,其背后就有很多為航天事業(yè)無悔付出的姑娘們:1996年出生的周承鈺,是文昌發(fā)射場最年輕的女指揮員;穿漢服陪“嫦五”發(fā)射的崔藝晗,是航天技術“小專家”;投身航天事
嫦娥五號成功發(fā)射,其背后就有很多為航天事業(yè)無悔付出的姑娘們:1996年出生的周承鈺,是文昌發(fā)射場最年輕的女指揮員;穿漢服陪“嫦五”發(fā)射的崔藝晗,是航天技術“小專家”;投身航天事業(yè)多年的孫振蓮,將自己比為“航天前線的士兵”,曾在發(fā)射成功后淚流滿面…
以周承鈺為例,她是嫦娥五號任務連接器系統(tǒng)指揮員,也是中國文昌航天發(fā)射場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指揮員。由于素質過硬,她被同事們稱為“大姐”。
在文昌航天發(fā)射場動力系統(tǒng)的隊伍里,周承鈺是到目前為止換崗最為頻繁的一個人。過去兩年,她一共參加了5次測發(fā)任務,由于任務需要,她在每次任務中的定崗都不一樣:一級連接器配氣臺、二級連接器配氣臺、后端工作站、動力箭上、連接器指揮。
“大姐”也不是生來就是大姐,生活中,“大姐”愛睡懶覺、吃零食,也愛逛街買買買,90后年輕人的小愛好,在她身上一樣不少。但工作上,“大姐”卻表現(xiàn)得異常堅韌,敢于大膽嘗試,勇于突破自我,完全看不出是一個“愛玩的95后小女生”。
擴展資料
9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
過去二三十年里,“垮掉的一代”這頂舶來的、早已背離原意的“帽子”,先后被安到中國80后、90后和00后的頭上。而在過去兩個多月里,從危難關頭的武漢就能找出許多年輕人,證明這個稱謂是多么荒誕不經(jīng)。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那些青春面龐被口罩遮擋,而他們卻完成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集體亮相。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人們曾面對地震災區(qū)的年輕志愿者,感慨“最年輕的80后也成了中堅力量”。這一次,新型冠狀病毒催生了新的流行語,“輪到90后來保護大家了”。
“穿上防護服,我就不是孩子了?!睆膹V東到武漢支援的護士劉家怡說。她是2000年出生的“千禧寶寶”之一,在武漢的日子是她離家最久的一段時間。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以“垮掉的一代”為標志的刻板印象和代際歧視,可以“壽終正寢”了!
清華大學博士生鄭翔瑜指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每隔10年就有一代人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其實,中國從來就沒有“垮掉的一代”,只有一代代“永不彎曲的青年脊梁”。他說,這代青年不做時代的“觀眾和看客”,而是用行勝于言的激情和干勁為自己代言、為時代定義。
參考資料來源:安徽網(wǎng)-嫦娥五號背后的姑娘們
那個之前一段時間很火的,演講《全中國人的身價姓名值多少錢,國防就值多少錢》得那個女的,就算是為航天事業(yè)付出的代表。祝您好運,望采納,謝謝。
中國四大女科學發(fā)明家?
自建國以來,中國的發(fā)展一路高歌猛進,不僅從初期的小米加步槍發(fā)展到了如今的兩彈一星,核潛艇,航母,戰(zhàn)斗機等,也是在短短的六十幾年間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軍事強國,這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離不開科學家默默無聞的奮斗,比如,“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中國原子能之父”錢三強,“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王”錢學森,“中國衛(wèi)星之父”錢驥等,但是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男女平等,女性也能獨擋半片天,”在我國國防領域建設上,她們也做出巨大貢獻,而她們的名聲與成就也似乎慢慢被明星掩埋。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四位女性科學:
第一位:彭新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研究方向廣泛涉及于量子態(tài)制備、量子算法、量子控制以及量子測量等量子計算的實驗研究,為我國量子軍備事業(yè)做出巨大貢獻。
第二位:王玲華。主要從事日球層物理方面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在平靜時期日球層中存在一種未知的高能粒子成 分:暈外電子,為我國空間高能粒子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方向,對航天裝備探索領域具有重大意義。
第三位:李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是我國軍事通信學科學術的帶頭人,主要研制流星余跡應急通信系統(tǒng),2000年以來共申請國家和國防專利28項。
第四位:楊屹。海軍新型導彈快艇女設計師,也是中國第一位參加護航行動的女性艦艇裝備科研工作者,成果是022隱形導彈快艦艇。
當今世界,科技競爭乃是一個國家、一支軍隊核心能力的競爭,這方面一旦落后,就可能成為致命的短板,中國也正是因為這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使我國更加繁榮昌盛,在他們眼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