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西周實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wèi)王室。這樣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西周實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wèi)王室。這樣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guī)定封建最高統(tǒng)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guī)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chuàng)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征是:皇權至上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zhí)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jiān)察百官。太尉掌軍事。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 。后增設參知政事 、樞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 (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戰(zhàn)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并行。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jiān)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余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邊遠民族地區(qū)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親政后,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tǒng)國家得到鞏固和發(fā)展;有得于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fā)展和文化繁榮等。消極: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jiān)督?;实鄣臎Q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xiàn)失誤;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傊鲗V频募訌姡瑯O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使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公元前6世紀,梭倫改革,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打擊氏族制度殘余,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2、公元前6世紀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打破了血緣關系,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3、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閉會期間的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jiān)察機關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著明顯缺陷。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shù)成年男性,婦女、奴隸、外邦人及下層公民都沒有真正的民主。5、公元前5世紀中期,《十二銅表法》標志著成文法誕生;6世紀,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撰法律匯編《民法大全》它是羅馬法編纂的結晶,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貴族斗爭的結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羅馬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公民法的發(fā)展(適用范圍僅限于羅馬公民)萬民法的創(chuàng)立(適用于羅馬統(tǒng)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6、 羅馬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承認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作用是維系帝國,影響后世: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wěn)定羅馬帝國統(tǒng)治。 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 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1、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稒嗬ò浮返念C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2、責任內閣制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 負責。首相實際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數(shù)黨領袖擔任?,F(xiàn)代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主要特點是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tǒng)而不治(國王的作用:對外代表英國,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tǒng)一的象征,維系英聯(lián)邦)3、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時間:1787年;地點:費城主要內容:規(guī)定聯(lián)邦的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xiàn)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jù)這一原則,聯(lián)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于總統(tǒng)??偨y(tǒng)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tǒng)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lián)邦法院。5、美國聯(lián)邦制的實行,既避免了邦聯(lián)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權力的過于集中,既團結了各州,又給各州一定的自治權性質: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法。6、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內容:行政權力歸總統(tǒng),立法權歸于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7、《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①統(tǒng)一后的德國為聯(lián)邦制的君主國家。②皇帝擁有巨大的權力(國家元首,有權統(tǒng)率全國的武裝力量;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帝國宰相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主要史實①1840----1842鴉片戰(zhàn)爭《南京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②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戰(zhàn)爭《馬關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④1900----1901 八國聯(lián)軍侵華和《辛丑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確立2、1842年,中英兩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中規(guī)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5處為通商口岸;關稅中國須同英國商定。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1895年《馬關條約》規(guī)定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恶R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瓜分中國的侵略要求(開設工廠),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6月初,八國組成侵略聯(lián)軍。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規(guī)定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臺。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3、禁煙運動的高潮是林則徐在廣東的虎門銷煙,以此為借口,英國發(fā)動了鴉片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國侵占了香港島;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毀了皇家園林圓明園。到19世紀80年代,俄國共侵占我國150多萬平方千米。4、1840年至1900年間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鴉片戰(zhàn)爭中:廣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黃海海戰(zhàn)中鄧世昌壯烈犧牲;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義和團運動提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性質:反帝愛國運動。(注意:不反封建)5、1851年的廣西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fā)。永安建制標志著太平天國政權的初步建立;1853年,占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國都,同清朝對峙,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農民政權。1856年,天京變亂標志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6、《天朝田畝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戶為單位,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產品分配方式是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圣庫?!短斐锂€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短斐锂€制度》反映了農民階級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1859年洪仁王干提出了《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方案。7、日本東京和上海成為資產階級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兩個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嶙、鄒容、陳天華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骨干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8、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率先發(fā)動起義,湖北新軍中革命黨人紛紛響應,史稱 “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 ,以中華民國紀元。1912年2月,在袁世凱威逼下,清帝頒布退位詔書,清王朝結束。9、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還規(guī)定實行責任內閣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的標志是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0、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歷史功績),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11、五四運動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導致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五四運動發(fā)生的導火線是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從6月起,五四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運動主力軍由學生轉移到工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運動。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2、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黨今后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還決定成立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總書記。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大會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中共二大中心任務是制定最低綱領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統(tǒng)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的決定。13、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一大,大會還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形成。14、1926年7月,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北伐的主要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15、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抗。1927年汪精衛(wèi)在武漢發(fā)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此后不久,寧漢合流。 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標志著國民大革命失敗。16、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領導共產黨發(fā)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共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1927年,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毛澤東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jù)地建設稱為“工農武裝割據(jù)”的思想。1931年冬,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毛澤東當選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17、1934年10月,紅軍被迫進行長征,其原因是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其失敗的原因是由于博古、李德“左”傾冒險主義。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tǒng)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18、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標志著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是中國抗戰(zhàn)勝利的重要保證(作用)。193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zhàn)路線。19、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的會戰(zhàn):淞滬會戰(zhàn)、太原會戰(zhàn)、徐州會戰(zhàn)、武漢會戰(zhàn),均失敗。勝利的戰(zhàn)役有: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zhàn)役總體失敗20、日軍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殺,被殺的總計三十萬人以上。②1941年,日軍在河北制造潘家峪慘案,③日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zhàn)的“七三一部隊”21、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主動出擊日軍,取得百團大戰(zhàn)的重大勝利。百團大戰(zhàn)是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大規(guī)模戰(zhàn)役。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jù)地軍民成為抗日戰(zhàn)爭的中流砥柱。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八年抗戰(zhàn)的偉大勝利。22、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國內: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國際: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對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23、1945年8月,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雙方簽署了《雙十協(xié)定》。24、1946年,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qū),標志著全面內戰(zhàn)的開始。內戰(zhàn)初期,人民解放軍先后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1947年6月,劉鄧率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zhàn)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領導解放軍先后發(fā)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25、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轉移到城市,并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標志著國民黨統(tǒng)治覆滅。26、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①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 。②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③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2、1871巴黎公社的成立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3、俄國二月革命 1917.3直接結果是推翻了羅夫王朝封建王朝。二月革命后,出現(xiàn)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四月提綱》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還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钡目谔枺瑺幦∫院推椒绞饺〉谜?。4、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十月革命的勝利,在統(tǒng)一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它成功地將社會主義從理論變?yōu)閷嵺`。5、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現(xiàn)(1953年~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這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六單元 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在北平召開,毛澤東當選主席。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2、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xiàn)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一屆人大選舉國家毛澤東為主席、劉少奇為委員長3、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人民政協(xié)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xié)商和民主監(jiān)督。4、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更明確規(guī)定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5、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此后為劉少奇案平反。6、1982年,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現(xiàn)行憲法。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使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7、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發(fā)出海峽兩岸和平統(tǒng)一的呼吁。19.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耙粐鴥芍啤钡膫ゴ髽嬒耄紫仍诮鉀Q香港問題上得到成功的運用(最早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8、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香港、澳門回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9、臺灣成立?;鶗W鎳箨懗闪⒑f(xié)會。1992年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就是“九二共識”。第七單元 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1、新中國建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內容包括“另起爐灶”(使中國改變過去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特權);“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2、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開創(chuàng)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3、1954年在日內瓦舉行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會議。4、1955年,亞非首腦在印尼的萬隆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會議,周恩來代表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5、70年代中國外交成就:1971年10月,聯(lián)合國第26屆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國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得益于第三世界國家(發(fā)展中國家)的幫助。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了《中美聯(lián)合公報》,公報闡述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中有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樣, 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臺灣問題是中美間的最大難題。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應 訪華,雙方簽訂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lián)合聲明。 日本早于美國正式同中國建交。6、中日建交和中美關系的正?;?,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這樣美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終于被打破,我國外交出現(xiàn)了新局面。7、 新時期中國國外交政策的目標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8、 2001年在中國上海成功舉辦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01年由中國領導創(chuàng)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標志著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qū)域合作組織的誕生。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1、雅爾塔體系的建立,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奠定了戰(zhàn)后兩極格局的框架。2、美國的冷戰(zhàn)政策,目的:遏制共產主義;表現(xiàn)主要有:美國方面:政治上:杜魯門主義——標志美國“冷戰(zhàn)”的開始;經濟上: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軍事上:成立北約 1949年 ,加劇冷戰(zhàn)程度;蘇聯(lián)方面: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1955年6月,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從此在歐洲出現(xiàn)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3、“冷戰(zhàn)”陰影下的國際關系:德國分裂 ( 德國首先成為美蘇“冷戰(zhàn)”的主要地點);古巴導彈危機(冷戰(zhàn));朝鮮半島的分裂;越南戰(zhàn)爭(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為熱戰(zhàn))4、歐洲共同體:1967年,三個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并為一個,統(tǒng)稱為歐洲共同體5、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提出成為“政治大國”的目標。6、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從20世紀七十年代,不結盟運動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7、1989年,波蘭成為第一個發(fā)生劇變的東歐國家。1990年兩德統(tǒng)一。1991年底,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lián)合體”(阿拉木圖宣言),這標志著蘇聯(lián)解體。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東歐劇變和蘇聯(lián)解體(也標志著“冷戰(zhàn)”結束)。9、目前世界格局呈現(xiàn)“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只是一個發(fā)展趨勢。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