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抗戰(zhàn)時期,美國根據(jù)租借法案,國軍獲得的美式武器裝備中,除了2萬余輛軍用汽車以外,有1300余架各類飛機、M3A3輕坦克604輛、36門M-1918式155毫米榴彈炮、481門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
抗戰(zhàn)時期,美國根據(jù)租借法案,國軍獲得的美式武器裝備中,除了2萬余輛軍用汽車以外,有1300余架各類飛機、M3A3輕坦克604輛、36門M-1918式155毫米榴彈炮、481門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600門75毫米山炮、300門M-3式37毫米戰(zhàn)防炮、2000門60/81毫米迫擊炮,32門M-2式90毫米高射炮、178門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
此外,美國提供了1000余支M1式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310具M-1式火焰噴射器、1200余支14毫米反坦克槍、1500挺M-1917勃朗寧重機槍重機槍、8000挺M-1918A1勃朗寧輕機槍、15萬支M-1903式春田步槍、3萬支M-1湯姆遜沖鋒槍、3600把M-1911式手槍等。
以1946年6月份的國民黨中央軍第五軍為例:全軍37089人,裝備有美制春田式步槍12004枝,M1A1卡賓槍760枝,湯姆遜沖鋒槍653枝,M3沖鋒槍500枝,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125具,勃郎寧重機槍220挺,M3A3輕型坦克80輛,美制半履帶裝甲車100輛,裝甲汽車200輛,吉普車150輛,37毫米戰(zhàn)防炮(反坦克炮)72門,105毫米榴彈炮55門,155毫米榴彈炮30門,還有若干75毫米無后坐力炮和60/80/120毫米迫擊炮.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國民黨軍隊都有這樣強大的美式裝備,只有享有“五大主力”之稱的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第18軍(整編第11師)和第74軍(整編第74師)才有如此裝備。另外,新一軍和新六軍還個加強有一個裝備30輛M3A3坦克的獨立坦克營和一個下轄66輛福特卡車的運輸隊。
國軍其余部隊的裝備要差不少。中央軍的其他半美械部隊諸如第25軍、第96軍等沒有坦克和半履帶車,機槍、火炮、迫擊炮等也比“五大主力”要少近一半,不過多了一些卡車和吉普車。有些地方軍裝備更差,像閻錫山的晉軍、龍云的滇軍,還用的是二戰(zhàn)中繳獲自日軍的舊槍舊炮和本地兵工廠的山寨品,幾乎沒有什么沒寫裝備。
應當說明的是,上述國軍美械師的裝備即便在當時確實鶴立雞群,但即便是“五大主力”這樣的部隊,比起美軍來還是差了很多。美軍僅一個步兵師就擁有7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125門,反坦克炮90門,各種裝甲車輛275輛,卡車300輛,而一個裝甲師下轄22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300多輛其余后勤車輛。因此,國軍的美械師僅僅是裝備了美式武器的部隊,并不是按照美軍標準組件的部隊。
在抗戰(zhàn)后期及解放戰(zhàn)爭初期,國民黨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大量的美國軍援。在抗戰(zhàn)結束前夕,就已經(jīng)有33個師的裝備運抵了國內(nèi),只是蔣介石為了保存精銳部隊的實力,嚴禁這類裝備主動參加戰(zhàn)斗。而且,這33個師的美械裝備在當時各派眼里,猶如“餐桌美食”,人人都想分一口。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先后將它們“化整為零”,分給了各派,使得原本集中使用的資源一下子高度分散。這樣的做法非但沒有做到“全面加強”,反而因為太過于分散,弱化了作用。而且,美式裝備的彈藥有別于國械,日械和德械,進一步加重了后勤部門的負擔。
抗戰(zhàn)勝利之后,國民黨軍又接收了大批精良的日械。雖然很多自媒體撰文稱“國軍當時不屑接收”,但實際情況下,用慣了老套筒,漢陽造,大刀片子和土造武器等落后裝備的國軍在接收這些日械后仍舊十分高興,并不存在所謂的“不屑”現(xiàn)象。而八路軍改變而來的解放軍,雖然也接收了不少日械裝備,但是數(shù)量少,加上彈藥本就不足,使得裝備相較于精良的國軍,還是差了一大截。那么,裝備精良的國軍,是如何輸?shù)暨@場戰(zhàn)爭的呢?
首先,最大的問題就是國軍內(nèi)部“派系林立”,即便是在內(nèi)戰(zhàn)爆發(fā)的關鍵時期,蔣介石也依舊在與舊軍閥勢力的代表“掰手腕”。而不同派系的部隊在作戰(zhàn)中,為了“保存實力”,經(jīng)常會刻意去貽誤戰(zhàn)機。其次,國軍當中并不存在所謂的“純美械”部隊,即便是孟良崮上拼命抵抗的整編74師,也有大量的國造和日械,美械只是一部分。如果當時整編74師是“純美械”的話,說不定可以繼續(xù)抵抗乃至突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國民黨軍本身就沒有群眾基礎,蔣介石“7分政治3分軍事”的做法,一切都是在爭取國際社會的更多援助,對于一些中大型城市,蔣介石往往是采取一切手段去控制。但這樣造成了國民黨軍需要部署大量的兵力去守衛(wèi)這些城市,而出擊的軍隊又因為過于分散,被解放軍圍殲。當然,靈活性不足一直都是國民黨軍的不足。控制中大型城市,固然能夠得到更多的物資及人力資源,但是也恰恰限制了部隊的機動作戰(zhàn)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