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讀過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發(fā)布在中國航空報上的,并不是論文,而是一篇泛泛之談的文章,所以沒列舉什么數據。但是從這篇文章里可以讀出一個意味,那就是艦載機正朝著中型化的趨勢發(fā)展
讀過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發(fā)布在中國航空報上的,并不是論文,而是一篇泛泛之談的文章,所以沒列舉什么數據。但是從這篇文章里可以讀出一個意味,那就是艦載機正朝著中型化的趨勢發(fā)展。原因是,美國把F-14都淘汰了,上了F-18,后面上了F-35C;俄羅斯要淘汰Su-33,上Mig-29K,法國則是上了陣風-M也是中型機。我只同意一半,飛機尺寸減小這確實是大家都追求的,但在起飛重量上反而是朝著重型化發(fā)展的。
美國淘汰F-14是因為蘇聯解體后沒有對手,對截擊和空戰(zhàn)的需求減弱,所以換了F-18
除了美國這個例子是從中型重型戰(zhàn)機本身的性能出發(fā)做出的取舍,其他兩個都是湊數的。美國退役F-14是因為F-14的截擊功能在蘇聯解體后顯得不必要,但變后掠翼設計又給海軍維修保養(yǎng)帶來很高的代價,所以才選擇退役。而俄羅斯是因為這款飛機本身缺陷就很多,而且生產線都關了,摔一架少一架,正好有印度人拿錢把Mig-29K的生產線開了,才拿過來用的。并非因為它是重型;法國則是壓根就沒有開發(fā)國產重型戰(zhàn)斗機,而且法國人高傲的很,什么都要用國產,那不用陣風-M用啥?
我們來看看美國五代艦載機。F-35C的外形看起來雖然很“中型”,但實際上它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31800千克。而且F-35C為了上艦,還增大了機翼面積,這使得F-35C不得不把翼尖進行折疊。要知道殲15的最大起飛重量也只有33噸,而且載彈量未必比F-35多呢。所以F-35是完全可以進入重型機范疇了。將來F-135推力進一步提升后,起飛重量還會增大。
F-35C,與F-35A最大區(qū)別是機翼面積的增大
沈飛這篇文章里還寫了一個:“F/A-18E/F 型有更大的機翼面積和更多的機內燃油,作戰(zhàn)半徑和空中戰(zhàn)斗巡邏時間明顯增加,F/A-18E/F 型的任務半徑及航程擴大了40%、續(xù)航時間延長了50%?!边@難道不就是美國在逐漸追求艦載機重型化的證據嗎?而且邏輯其實很簡單:起飛重量越大,可以攜帶的彈藥和燃油就越多,滯空時間和打擊目標數量越多,作戰(zhàn)效能越強。而不是追求什么中型化的趨勢。
其實文章這么寫,無外乎是在為FC-31上艦造勢,因為FC-31就是一款“中型機”嘛。但是沈飛在FC-31項目上實際做的卻是自相矛盾的。
上圖是2015年中航航展上FC-31宣傳口徑,下圖是2016珠海航展宣傳口徑。短短一年時間,最大起飛重量就增加了3噸,達到了28噸。且不說沈飛怎么在短短一年時間里就把最大起飛重量提高了3噸的。說好的戰(zhàn)斗機中型化趨勢呢?沈飛自己就在追求重型化啊!
看中航工業(yè)自己發(fā)布的FC-31 1.0和FC-31 2.0模型,如果按一個比例尺做的話,那么FC2.0比FC1.0大了一圈。說好的重型化到中型化演變呢?
作為FC-31在艦載機項目上的對手,其實殲20完全具備上艦條件。和大家的印象不同,其實殲20的尺寸沒有大家想像的大。殲20的長度大概在20.7米,翼展13米,而殲15長22.28米,翼展14.7,反而是比殲15小的。
殲20和殲16對比
我覺得沈飛與其拿艦載機中型化說事,還不如拿鴨式布局來說事。畢竟美國人做過實驗,鴨式布局在艦上起飛時,為了增加升力,后緣襟翼下偏到最大,會產生低頭力矩,而此時鴨翼抬頭力矩不足,要借助推力矢量才能配平。而常規(guī)布局沒有這個問題。當然,這個問題也只是當時在美國的驗證機上存在,并不代表所有鴨式布局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否則陣風是怎么上的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