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美國表面上平等
骨子里
白人與黑人隔膜甚深
在戰(zhàn)時
萬一黑人反水
老美就得吃啞巴虧
為了防范可能的作亂
采取黑白混編的方法
故,心虛的表現
凌遠長著
這是英勇的四野第39軍(原
美國表面上平等
骨子里
白人與黑人隔膜甚深
在戰(zhàn)時
萬一黑人反水
老美就得吃啞巴虧
為了防范可能的作亂
采取黑白混編的方法
故,心虛的表現
凌遠長著
這是英勇的四野第39軍(原第二縱隊)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通過打垮美國陸軍第25師第24步兵團的戰(zhàn)斗,最終教會美國人這么干的。美軍對此事的處理一直諱莫如深,雖然指示來自軍隊高層,卻是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茲當是被我軍在戰(zhàn)爭課堂上教育以后的改進措施吧。
(三八線劇照)
1950年11月25日黃昏起,志愿軍在戰(zhàn)場西線、清川江以北的寬大正面上,展開五個軍的強大兵力向敵人發(fā)動突然猛烈進攻,史稱“第二次戰(zhàn)役”。其中我第39軍需要打擊的當面之敵,是位于寧邊地區(qū)的美軍第25師,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麥克阿瑟根本不曾相信志愿軍的到來,還在命令各部向北開進“爭取圣誕節(jié)前讓小伙子們回家”。
于是第二次戰(zhàn)役就在敵人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打響了,悶頭前進的美25師先頭團第24團在行進間被我39軍攔頭打腰三面圍攻,部隊迅速陷入混亂和崩潰。盡管美第八集團軍憲兵在公路上設置了檢查站,仍然不能阻擋該團士兵的潰逃,檢查站平均每天截獲逃兵75名,最多的一天這個數字達到150名。
(張大彪也去了)
要說美軍第24步兵團得算是歷史悠久的部隊,它組建于1878年,在對印第安人的戰(zhàn)爭中表現的也算勇敢,但這個團的編制有很大的特殊性,即所有士兵都是黑人。當然,這也是一支長期遭到歧視和嘲弄的部隊,因為黑人士兵無論作戰(zhàn)怎樣賣力,在美國軍隊中他們都是“次等士兵”。而志愿軍在第一次戰(zhàn)役中已經發(fā)現了美軍黑人建制的存在,私下命名為“黑美”部隊。
正因為飽受歧視,所以這個黑人團的戰(zhàn)斗力逐漸下降,他們形成的觀念是:既然高層和白人官兵不把我們當人看,我們又何必替人送死?所以每戰(zhàn)必會先逃,如此的結果,是包括第25師其他團的部隊,也深深地鄙視著黑人團,鑒于其在之前尚州戰(zhàn)斗中的糟糕表現,干脆給黑人團起了個綽號:“逃竄”。
但是跑也有跑不贏的時候,1950年11月27日,志愿軍第39軍116師347團在追擊中,將美第24團C連包圍在一個叫上草洞的村莊。我軍干部在望遠鏡里發(fā)現,這伙敵人全部是黑人,鑒于他們已經無路可逃,遂命令戰(zhàn)士們喊話要求敵人投降。不久兩個美軍士兵舉著白旗走出村子,看起來確實是要繳械投降的意思。
正當戰(zhàn)士們站起來準備受降時,村子里的美軍卻突然開槍,當場打傷我軍數名戰(zhàn)士,于是部隊憤怒還擊,迫擊炮手榴彈打過去,對方慘叫聲一片。五分鐘后我軍第二次組織喊話,這次走出來一個黑人軍官,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次他舉著的不再是白旗,而是一張白紙。
(美軍黑人士兵)
白紙上畫著一個美國兵舉槍投降的樣子,旁邊是這個連隊的人數,倒是戰(zhàn)場上很罕見的“投降文書”,經查這名軍官正是美軍第24團C連連長斯坦萊中尉,他率領該連仍然還活著的148名官兵全部投降。這也是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整建制向志愿軍投降的步兵連隊,所有人都被轉送到后方戰(zhàn)俘營,而消息也迅即驚動了美軍高層。
美國人具體怎么處理該團主要軍官已經不得而知,不過三個月后結果出來了,根據美第25師師長基恩少將的提議,經國防部長馬歇爾批準,美軍正式宣布一項改編命令:解散第24步兵團。這個黑人團作為一個專門建制的情況從此不復存在,并且從那個時間點開始直至今天,美軍部隊中始終實行白人和黑人的混編制度。
至于是不是因為在戰(zhàn)場上被打疼了,或者是感覺成建制投降太過丟人,美軍才選擇這么做的,那咱也不敢問吶。
(第24團C連投降后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