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中國航天女副總師》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本文目錄一覽:
1、為我過航天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的功臣有誰?
2、有哪些從北航走出的航空航天領域的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中國航天女副總師》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一覽:
- 1、為我過航天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的功臣有誰?
- 2、有哪些從北航走出的航空航天領域的領軍人物?
- 3、中國航空史上的重要人物有哪些?
- 4、中國航天的創(chuàng)始人是誰
- 5、中國航天創(chuàng)始人是誰?
- 6、中國航天之父是誰?
為我過航天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的功臣有誰?
為我國航天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的功臣有姚桐斌、錢學森、聶海勝、楊利偉、湯洪波等。
1、姚桐斌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江蘇省無錫市人,冶金學、航天材料專家、火箭材料及工藝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姚桐斌是中國航天材料與工藝技術的奠基者,優(yōu)秀的火箭材料及工藝技術專家,作為中國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藝專家和技術領路人,一直從事導彈與航天的材料、工藝技術的組織領導、研究和試驗工作。對現(xiàn)代冶金學有關金屬和合金粘性、流動性的研究卓有成績。
2、錢學森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漢族,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空氣動力學家、系統(tǒng)科學家,工程控制論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吳越王錢镠第33世孫。
從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錢學森在火箭與航天領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實現(xiàn)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JATO),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于核火箭的設想。
3、聶海勝
聶海勝,男,漢族,籍貫湖北棗陽,中共黨員,博士學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于空軍長春飛行學院入伍,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司令部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48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F(xiàn)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中國航天員大隊大隊長、專業(yè)技術少將軍銜。
4、楊利偉
楊利偉,男,漢族,1965年6月21日出生于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F(xiàn)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象征著中國太空事業(yè)向前邁進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5、湯洪波
湯洪波,男,漢族,1975年10月出生,籍貫湖南湘潭,中共黨員,碩士學位。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大隊長,安全飛行1159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F(xiàn)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
2016年5月,入選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
2021年6月17日,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點火發(fā)射。
有哪些從北航走出的航空航天領域的領軍人物?
當然是北航1952級校友中六位兩院院士。
1952年,那年北京航空學院剛剛成立,來自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等八所院校航空系科的教師組成了學校最初的隊伍。招收了第一批來自全國各地懷有航空報國夢的年輕學子。他們之中就走出了后來六位兩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懋章
1999年陳懋章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葉輪機氣動力學和粘性流體動力學研究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航空發(fā)動機領域卓有建樹。 在他指導并參加的某型發(fā)動機跨音壓氣機改型設計中,敢于闖入科學研究的“禁區(qū)”,提出了一種新型壓氣機處理機匣,保證了發(fā)動機在整個飛行包線內(nèi)穩(wěn)定可靠工作,排除了空中熄火 故障。對促進我國發(fā)動機設計研制具有重要意義和實用價值。
中國工程院院士 郭孔輝
1994年首批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后主持完成多項中國汽車行業(yè)的基礎性科研項目和一汽新型汽車的開發(fā)研制工作。被汽車界譽為將系統(tǒng)動力學與隨機振動理論引入汽車振動與載荷研究的領先學者,中國汽車輪胎力學的主要奠基人,中國汽車操縱穩(wěn)定性、平順性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帶頭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 戚發(fā)軔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持了東方紅一號研制,東方紅二號通信衛(wèi)星研制,東方紅三號第二代通信廣播衛(wèi)星;主持神舟號飛船總體方案,作為總設計師在解決衛(wèi)星和飛船研制過程中的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上發(fā)揮了指導和決策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陶寶祺
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陶寶祺作為中國航空智能材料與結(jié)構研究的開拓者,在這一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為推動這一高新科技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志
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王永志長期致力于中國戰(zhàn)略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與研制工作,參加和主持了6個導彈型號、2個運載火箭型號和“神舟”系列飛船的設計研制工作。王永志參與主持完成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經(jīng)濟可行性論證,主持了總體技術方案設計,組織了研制、試驗中的總體技術協(xié)調(diào),正確處理了許多重大技術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 鐘群鵬
1999年群鵬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失效分析預測預防分支學科的主要開拓者和我國失效分析學會組織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先后獲得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獎、勞動部科技進步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航空工業(yè)總公司科技進步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十余項獎勵。
中國航空史上的重要人物有哪些?
1、馮如
馮如(1884~1912年),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制造師和飛行家。號鼎三,廣東恩平人。
他目睹美國先進工業(yè),認為國家富強必須依靠工藝的發(fā)達,改變中國貧窮落后面貌非學習機械、發(fā)展工藝不可。他在研制出一些機械的基礎上投入了飛機制造,第二次制造飛機并試飛獲得成功,獲得美國國際航空學會頒發(fā)的甲等飛行員證書,大長中國人的志氣。
馮如傳奇的一生,創(chuàng)造的“六個第一”,提出了航空戰(zhàn)略理論,馮如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對中華民族航空事業(yè)和人民空軍發(fā)展帶來的深遠影響。
2、華鳳翔
華鳳翔,1897年3月29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國近代航空先驅(qū),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主持飛機工廠內(nèi)遷并恢復生產(chǎn)。1949年參與“兩航”起義的組織和發(fā)動工作。
50年代初主持建立新中國第一個民航機械修理廠。隨后又參加籌建民航的科研所(中國民航總局科學研究所,現(xiàn)中國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并取得了可以實用的成果。他是民航科研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3、徐舜壽
徐舜壽(1917年8月21日—1968年1月6日),浙江省吳興縣南潯鎮(zhèn)人,中國著名飛機設計師,曾任西安大型飛機設計研究所技術副所長、所長兼總設計師,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技術上校軍銜。
徐舜壽創(chuàng)建了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主持、組織或親自設計的飛機有殲教-1、初教-6、強-5、殲-6、轟-6、運-7,是中國航空學會第一屆理事、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著有《飛機的疲勞壽命》等。
4、劉善本
劉善本同志于1915年出生在山東省昌樂縣農(nóng)村。1935年,劉善本在“航空救國”思想的影響下,考入了杭州筧橋中央航校。他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國民黨空軍八大隊。
1943年,劉善本等二十四個機組人員被送往美國學習,并于1945年春駕駛一批美國制造的B─24型轟炸機,取道印度回國?!拔幕蟾锩敝惺艿綒埧崞群Γ?968年3月10日去世,終年53歲。1975年10月,中共中央批準為他平反昭雪,其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5、潘國定
潘國定,飛行專家。長期從事飛行和飛行技術檢查工作。他具有扎實的航空機械工程理論和豐富的實際飛行經(jīng)驗。
曾參加“駝峰航線”飛行,中印西北航線試航,支藏空投,西北、西南高原地區(qū)森林勘測。飛越“空中禁區(qū)”,試航拉薩成功,并完成多項試飛任務。積極參與制定飛行技術規(guī)定和培訓飛行人才,為中國民航事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馮如 (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華鳳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徐舜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劉善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潘國定
中國航天的創(chuàng)始人是誰
中國航天的創(chuàng)始人是錢學森。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漢族,吳越王錢镠第33世孫,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
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fā)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中國航天創(chuàng)始人是誰?
中國航天的創(chuàng)始人是錢學森。
錢學森,浙江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他的名字與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緊密相連,他的才華和學識、他的愛國精神受到世人推崇。
1955年,已成為火箭專家的錢學森沖破美國當局的阻撓,回到祖國,投身于創(chuàng)建中國的火箭事業(yè)。
他提出了建立和發(fā)展火箭技術的意見書,并受命負責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研究院。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我國的火箭從仿制走上了獨立研制的道路,并形成了今日的規(guī)模。1965年錢學森建議把制造人造衛(wèi)星列入國家計劃。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送入太空。
由于他在中國火箭導彈技術、航天器技術和系統(tǒng)工程理論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貢獻,1991年,錢學森獲得中國唯一的“杰出貢獻科學家”的殊榮。
中國航天之父是誰?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镠第33世孫,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fā)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擴展資料:
1934年,畢業(yè)于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5年,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回到中國。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擔任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yè)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shù)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
他還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1995年,經(jīng)中宣部批準及錢學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學將圖書館命名為錢學森圖書館,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了館名。2009年10月31日北京時間上午8時6分,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2011年12月8日,紀念錢學森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關于《中國航天女副總師》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