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首先回答不會,下面說原因
1、單反看似是一個快淘汰的技術。但是大江不具備。主要是單反牽涉到精密機械,精密光學,這都不是大江的強項。而且這些東西就像機械手表一樣,需要高精度
首先回答不會,下面說原因
1、單反看似是一個快淘汰的技術。但是大江不具備。主要是單反牽涉到精密機械,精密光學,這都不是大江的強項。而且這些東西就像機械手表一樣,需要高精度的機械制造技術。這種技術大江沒有。
2、大江是個無人機的生產(chǎn)廠商,它的強項是整合一些cmos和光學鏡片等,組合在自己的無人機上。這就像一個山寨工廠,可以自己生產(chǎn)手機一樣。那是因為有些芯片提供商,給他提供全套智能手機的解決方案,而手機工廠只要生產(chǎn)一個外殼就行。
3、大江的無人機做的很好,主要是智能控制的軟件,做的很好,飛控系統(tǒng)做的很好。再把類似手機的攝影系統(tǒng)集成到自己的無人機上完成無人攝影機的整合。在這里并精密機械部分需求并不十分高,達不到單反相機對精密機械加工組裝的需求。
4、既然大江沒有這樣的精密機械加工技術,那么大江是否可以成立研發(fā)對精密機械的制造工藝呢?答案是可以,但是沒有必要。畢竟要開發(fā)一個單反機,不光是相機本身,還需要鏡頭的設計和生產(chǎn)能力,最后形成一個相機生產(chǎn)廠商。這點,大江應該短時間內(nèi)做不到。連索尼這樣的巨無霸也是收購了美能達的單反相機和鏡頭技術,然后有糾集了蔡司,適馬,騰龍等為他加工鏡頭,才達到了如今的水準。所以這需要時間。
5、現(xiàn)在很多國內(nèi)的廠商開始生產(chǎn)大口徑的攝影定焦鏡頭。但是,市場基本不認可。所以市場這一關也是大江必須面對的。所以個人判斷,大江絕對不會出單反相機,或許會結合別的廠家,出微單相機,但是市場前景并不好。
大疆可能會出相機,但絕對不會出單反。
大疆是無人機領域的領導者,主線定位于航拍上,其靈感來源于汪濤(創(chuàng)始人)的美國朋友:科林·奎恩。大疆的第一代無人機成功面世后,公司就把無人機寄給了科林,隨后科林給他們發(fā)來一段攝像機掛在無人機上錄的視頻。正是這個做法,讓大疆深受啟發(fā),于是把無人機定位于會飛的相機。
所以,大疆從產(chǎn)品的定位來說,一定是需要相機技術的,未來于無人機相搭配,單獨出相機可能性是有可能的。
其實,大疆依靠多次股權收購,早已成為哈蘇的最大股東,哈蘇深耕于中畫幅相機,也就是做單反的,大疆想做單反并不難。
但是單反始終是小眾市場,面對傳統(tǒng)巨頭已無利可圖。從未來的趨勢來說,單反的市場也會逐漸萎縮,因為單反相機的成像優(yōu)勢已越來越小,單反相機遲早會被無反相機取代。另外單反結構復雜、脆弱以及體積大,于無人機相搭配完全不合適,所以大疆可能會出相機,但肯定不會出單反。
中國為什么造不出單反?
不如問為什么不去制造,職業(yè)攝影師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最主要的原因:
1.電子感光元件的生產(chǎn)技術幾乎都被日本廠家把持,其他國家都不行。
2.鏡頭的加工技術雖然德國最牛,但是日本人的工業(yè)化做的最好,也就是和最好的比它很便宜,和最便宜的比它很好。
3.新興產(chǎn)業(yè)面臨很大壓力:資金壓力,人才壓力,最主要的是消費者對新品牌的不認可(我們一般買東西都是挑專業(yè)的公司的產(chǎn)品,尤其是知名品牌)不是不生產(chǎn),而是沒有能力生產(chǎn),數(shù)碼單反相機用的CCD和CMOS中國還生產(chǎn)不了。
首先,單反很多國家都不生產(chǎn),不只是中國;
其次,日本相機牛X,是事實,但在光學上日本絕非掌握尖端;
最后,中國在相機制造方面的確落后,但在光學基礎研究上并非一無是處。
所謂的中國每年各種科技獎項基本上沒有實用價值,只是作者的一面之詞,不知道的太多了,千萬別自己人看不起自己人,那才是可怕。
日本光學流淌德國“血液”
日本在相機上的優(yōu)勢,并非生而有之,光學這方面最有實力資格最老的依然是德國,一戰(zhàn)期間,日本甚至制造不出來很好的光學望遠鏡,東鄉(xiāng)平八郎海軍大將在對馬海戰(zhàn)時使用的就是一只蔡司望遠鏡,倍率等性能要比日產(chǎn)的望遠鏡好很多。
隨后1911年,日本通過進口德國設備制作出來的自己的望遠鏡,但是作為原料的光學玻璃,依然需要從德國進口,后來由于進口困難,逐漸日本海軍自產(chǎn)。
所以說,在戰(zhàn)爭的推動下,日本的光學是從師從德國的,這也是后來尼康的光學能雄踞世界成為一個重要品牌的淵源所在。
除了人員的交流與協(xié)作,日光公司(尼康的前身)還幾乎引進了德國的全套光學制造設備,從加工光學玻璃到全套的鏡頭的研磨、拋光設備等,可以這么說最初的“日光”身體里流淌的是純正的德國“血液”。
德國相機統(tǒng)治天下的年代照相技術是法國人尼艾普斯發(fā)明的,又由法國人達蓋爾改進。美國人伊士曼發(fā)明了膠卷,開辟了柯達公司。照相機原本是“高技術工具”,必須非常專業(yè)的人才能操縱。
真正的老百姓也能使用的小相機,是德國人發(fā)明的,那個人叫做奧斯卡巴納克,他是徠茨光學公司的研究員,后來就有了LEICA(徠卡)這個相機品牌。
日本的相機起步也不晚,尼康成立于1917年,賓得成立于1919年,佳能略晚一些,1937年。最早日本相機主要以模仿德國相機為主,從1911-1960年整整50年,是德國相機輝煌的時代。
德國的光學老廠,機械新貴瘋狂投入相機行業(yè),當時相機市場上有名的是徠卡、蔡司、福倫達、CONTAX(康泰時)、祿來,世界上三大光學巨頭徠卡、蔡司、施耐德,都是德國品牌。
日本其實比中國還要擅長抄襲,在五六十年代,他們不僅抄襲歐美的流行音樂,同樣抄襲照相機的技術。
為什么日本相機能崛起。在1950年代,德國相機比一般的汽車還貴,屬于奢侈品,一般老百姓根本買不起,但日本相機則不同,他們比德國相機便宜,一般百姓也買得起,于是,一個大眾市場被日本相機硬生生打開了。真正的轉(zhuǎn)折是賓得開發(fā)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快速復位的單反,搶占了先機。
德國人逐漸發(fā)現(xiàn)各國記者手上拿著的不再是徠卡,不再是祿來,而是賓得,是尼康,是佳能的時候,一切為時已晚。
在相機工業(yè)上,日本贏在哪里?是創(chuàng)新,最近二十年,幾乎所有先進功能都是日本相機品牌最早采用的,但就連日本企業(yè)也承認,最完美的相機實際上是日本技術與德國光學的混合體。
德國人在光學上擁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和造詣,稍微研究一下關于德國歷史,你會發(fā)現(xiàn)“光學工業(yè)”這個詞與德國的歷史息息相關。就像制表工業(yè)與瑞士的歷史是捆綁在一起一樣。在德國使用歐元作為流通貨幣之前,德國的面值為10馬克的紙幣上,就印有一個六分儀的圖像,而在200馬克紙幣的背面,印有Paul Ehrlich用過的顯微鏡。
老狼曾在去年一篇文章中就指出,由于材料的原因,真正的蔡司鏡頭用的是肖特玻璃(肖特玻璃廠的配方是絕對不會授權在國外去生產(chǎn)),由幾十年經(jīng)驗的蔡司技師人手組裝,而授權的蔡司鏡頭,大多是其他品牌的玻璃(確善能用的是日本HOYA玻璃),并非蔡司專業(yè)技師組裝,所以不管怎么生產(chǎn),質(zhì)量還是有差距,在色彩上略有不同,這個老狼親自對比過,德產(chǎn)蔡司色彩非常濃郁且細膩,日產(chǎn)蔡司數(shù)碼味過重。
時至今日,德國徠卡鏡頭還是比尼康佳能貴幾倍,但是畫質(zhì)真的比日本貨好幾倍嗎?未必,但肯定是比日本鏡頭好,要不然索尼也不會死皮賴臉的粘著蔡司,松下一直跟著徠卡混了。
一句話,德國人不愿意在品質(zhì)和實用之間進行妥協(xié),決定了德系相機總是像貴族一般的存在,太貴,性價比太低,才是失敗的真正原因。
大家的眼光也要放遠一點,135畫幅的相機只不過是整個產(chǎn)業(yè)的一小部分,千萬別做坐井觀天的小青蛙。
相機領域中國并非最差勁
中國相機工業(yè)里,實力最強的是鳳凰,上海海鷗第二。膠片時代,兩家都有單反。
鳳凰是1960年代由上海和南京的五家光學、相機、模具、儀器、精密機械廠內(nèi)遷江西上饒重組建立的,其中南京光學儀器廠的技術是來自五十年代原東德蔡司。當年鳳凰有一兩款機型和日本中端相機差距不大,加上當時有那么一兩枚好鏡頭,夠鳳凰吃了好些年,直到著膠片相機整體消失,鳳凰相機才進了博物館。
必須提到,鳳凰單反的快門,純機械的,最快速度1/2000秒,三星速度是1/6000秒,尼康和佳能速度是1/8000秒,不過三星是進口日本的快門零件,自己研發(fā)估計1/1000秒都做不出來。
三星1996年推出單反相機,當時國內(nèi)驚呆了,快門速度達到1/4000秒,后來才知道完全就是組裝日本零配件,技術來自日本旭光學工業(yè)公司。
在膠片時代,旭光學是日本相機老大,數(shù)碼時代后,才被尼康和佳能甩掉了。旭光學靠著韓國人的虛榮心大賺了一筆,所以在這個領域,鳳凰比三星強很多。
之所以國內(nèi)相機廠商死在轉(zhuǎn)型上,主要是對于感光芯片和光學對焦系統(tǒng),以及鏡頭組合等等光學方面深入的研究不行。
不過大家可以去百度搜一下,成都光電所、重慶44所、西安光機所、國防科大在這一塊一直都有深入的研究,長春光機所實驗室有近千萬像素CCD的自主生產(chǎn)能力,少量供給軍工航天。中科院成都光電所曾做了個一億像素的數(shù)碼相機,雖然后來證實是從加拿大一家公司買的CCD,尺寸有9×9cm,但可以用芯片獨立搞出相機,也要相當?shù)膶嵙Α?/p>
不是德國美國做不這個數(shù)碼單反相機,而是做了競爭不過日本。作為民用領域的技術,一切由市場決定,能低價從日本買到,為什么要費時費力研發(fā)?
日本的電子技術確實牛,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實現(xiàn)相同的配置,所以硬生生砍死了德美,甚至搖籃中的中國,但這并不代表其他國家不行,中國如果能花個十幾億,集中國內(nèi)各股技術力量,把各個電子系統(tǒng)短板補齊,在現(xiàn)有水平上,二三年工夫內(nèi)也是能做一款中低檔有性價比的單反相機上市的,只不過沒有人去做這個事,因為太調(diào)配資源過于復雜,而且市場化運作。
中國實際上是能夠造出單反相機的,早在機械相機時代,中國的一款叫做海鷗牌的相機就已經(jīng)文明世界了。
這款海鷗牌的機械相機就是單反機械相機,這款相機仍然是很多收藏家爭相收藏的對象。在德國的德語教材中,甚至有出現(xiàn)這一款相機的圖片。
數(shù)碼單反相機實際上國內(nèi)也已經(jīng)可以制造了,只不過國產(chǎn)品牌要和國際品牌競爭,并不能直接在正面商場上抗爭。比如說做運動相機起家的小蟻,已經(jīng)可以生產(chǎn)數(shù)字微單了。
在專業(yè)數(shù)碼單反相機方面,由于國人的消費習慣已經(jīng)固定了,不是買佳能,就是買尼康,偶爾買一買索尼,有錢買買萊卡,所以國產(chǎn)相機,如果要與之競爭,難度會比較大。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國產(chǎn)的數(shù)碼單反相機,生產(chǎn)出來的成本,會比這些國外進口的數(shù)碼單反相機要來的高,利潤率就更低,價格上沒有優(yōu)勢,因此制作出來以后,就顯得比較沒有必要,在沒有價格優(yōu)勢的情況下,想要占據(jù)市場的主動難度是比較大的。